)、韩国(张良),这些人从哪儿来的,为什么不同地方的人都不约而同地修了黄老。
总不能真就是儒生被嬴政坑光了(也已被证伪),世界上就死剩下一大片的黄老吧?那理论上真正应该漫山遍野的法家都死哪儿去了?
因为对汉儒时代来说,单独法家已经无所谓了,法家被扭曲成纯粹的严刑峻法治国工具,秦倒塌之后政治实验彻底失败,法家在汉代被彻底批臭。大问题还是要防着黄老-法家连成一线死灰复燃。比如突然像宣帝这种脑子清醒的实干派,忽然来一句“霸王道杂之”,那儒生不就绷不住了。
顺便不妨重新理解嬴政作为一个吕不韦教出来的秦国国君,为什么会那么欣赏韩非。为什么他本人前期行事手段都很冷静温和,也身段灵活,从不吝惜于撒娇【bhi】、容人、信任,看起来特别健全,最应该年轻气盛的时候都比小米手段温和,也没有小米那么多横行霸道的抽象事,此后很多受过专业帝王教育的君主反而没他健全,他被主要批评的“暴政”,不算背儿子的锅,再不算六国排斥,也基本集中在死前几年。
他并不是没有前朝暴君可以参考,战国拟人的可多了。
为啥要梳理这条线呢,当然是因为这和太后视角息息相关啦,她可是摄政太后啊。政治动物不仅是单纯的争权夺势,也有政治主张和积极的政治参与。
[6]儒墨显学:不知道为啥在很多文里看到这个说法,就,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cpu都快烧坏了。
首先单纯从历史事实上来说,战国“儒墨显学”这个说法就显然忽略了前期稷下学宫聚集的大量黄老学派,还有中后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法家呀,怎么会只算儒墨呢?
我查了下这个说法源出自《韩非子·显学》,大概就是他总结了当时两个比较大、很多分支、且都自认自己“尧舜”顶正宗的显学派,论述了“儒分八派,墨离三支”之间的异同,描述儒、墨两派当中学派分立对峙,互相争斗,无法兼容,并且认为对方“非愚则诬”的问题。那他论述这个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引出,“儒墨不行,我们道法行”的观点呀。对他来说儒墨两派都是要被否定的学术垃圾。
【荀子批评过当时儒生大量执着于《诗》《书》不懂变通,评了一大堆腐儒、贱儒、陋儒、偷儒等等罪状,骂得可难听了,而且每条几乎都可以在后世对号入座】
而用韩非嘲讽的话来佐证战国时候儒墨才是显学,这,这,不就是断章取义么。
——
【注】秦赵都是嬴姓赵氏,严格来说嬴异得叫赵异,不过在赵国姓赵的已经不值钱了,所以为了方便区分非我族类,让老嬴家当个邯郸城显眼包吧,请勿细究。
本人其实不太混史圈,也不怎么看史同,闲着没事的时候会吃两口蜘蛛网,相对更热衷琢磨这些蝇营狗苟【阴暗】。
所以我坚定维护从上党郡全体军民到秦国太后娘娘每个人的参政议政权,历史是英雄的历史,但更是人民的历史。我相信英雄者的灵光一闪,也相信每个灵光背后都有时代的成因推演。
过两天要复工,没几天的好日子过了,能不卡剧情我就尽量不卡。
《千秋》(二)
“快, 快,多少?”
水果台广播大楼,留下来值班的数据监控人员正开着远程视频, 焦头烂额地迎接领导的指导。
水果台上一部同时段的电视剧反响一般,到最后大结局时掉剩下083,搞得整个3月份的财报都惨不堪言。
本来签约时还要酌情注水,现在有接档剧,水果台高层急不可耐就要把《千秋》上马播出。
承接前作遗留的部分观众,水果台和网宣叠加,搭配方可以、孙晶、众多影星和《千秋》题材等多个噱头,《千秋》的开播收视率183,倒也算勉强过得去。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 后续观众的留存情况才是重点。
片头曲过后, 收视率略有上升, 在长公主开始回忆朝堂之事时,小小地下跌了一个小台阶,然后止跌,进入一条相对平滑稳定的阶段。
第一集结束, 收视率停留在145。
将近80的观众留存率, 对于《千秋》这样一部开头没有什么“激烈”情节的作品来说, 这个成绩已经让人有些意外。
“唔,难道是因为画面和表演质量好吗?”
数据分析师自言自语,就连他刚刚也无意识地跟着剧情投入了进去。
“虽然说没有特别激烈的大情节,但是每个小情节给的信息量都很足,画面信息丰富, 而且逻辑关系很顺畅。怎么说呢, 这个剧本的人物, 塑造得都很有生活呀。”
旁边同事道。
两人简单议论下,写了个小结先发给急不可耐的领导参考。
第2集、第3集。
随着剧情展开,电视收视率基本稳定在153-185当中上下浮动。
21:43,第三集结束,最终完播收视率18。
作为一部
精彩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