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朱高炽和姚广孝忙着建立稳固统治,杨璟那边也没闲着。
&esp;&esp;他带领一万燕国精锐,前往边境与德里苏丹国的军队进行对峙。
&esp;&esp;对于燕国军队的战斗力,德里苏丹国自然是大为惊恐。
&esp;&esp;主动后撤三十里,表示无意与燕国为敌。
&esp;&esp;杨璟也知道,此时不宜再启战端,就顺水推舟表示双方以此为界互不侵扰。
&esp;&esp;看着离去的德里苏丹国使者,杨璟心中非常的不甘。
&esp;&esp;他很想借此机会,一举将德里苏丹国的主力击败,然后将对方也一并消灭。
&esp;&esp;不是他盲目自大,而是……身毒人的战斗力,实在让他高看不起来。
&esp;&esp;但燕国人口实在太少了,还要建立汉地,稳固占领的地盘,盲目扩张只会让自己变得虚弱。
&esp;&esp;所以,暂时罢兵消化胜利果实,是最好的办法。
&esp;&esp;不过……
&esp;&esp;不会等太久的,最多明年德里苏丹国就会成为历史。
&esp;&esp;这是大计划的一部分,除非有天大的变故,否则不会改变。
&esp;&esp;朱高炽他们之所以有信心,在明年一统次大陆,自然是因为背后有大明支持。
&esp;&esp;在燕国建立后,朝廷动员了数千艘大型海船,运送各种物资以及人口。
&esp;&esp;初步计划,在明年要让燕国汉地人口达到五十万。
&esp;&esp;与此同时,大分封的计划也终于落地。
&esp;&esp;按照原计划,分封了五个王国、五个侯国、十个伯国。
&esp;&esp;王国受封的,都是老朱的儿子,按照年龄大小排序封的。
&esp;&esp;只不过蜀王朱椿和湘王朱柏拒绝了分封,表示要为大明鞠躬尽瘁。
&esp;&esp;他俩都是朱雄英核心圈子成员,一个坐镇辽东,一个坐镇中南半岛,暂时不封是早就商量好的。
&esp;&esp;把他们都留下,倒也不全是因为个人感情。
&esp;&esp;这两处地方形势复杂,也确实需要可信任的大将长期坐镇。
&esp;&esp;虽然两人没被分封,却在亲王仪仗上进行了封赏,其地位仅次于朱棡和朱棣两大塞王。
&esp;&esp;尤其是对朱柏来说,最好的消息是,朱元璋下旨让他生母从冷宫搬了出来。
&esp;&esp;虽然没有恢复嫔妃的身份,但这已经是个好的开端了。
&esp;&esp;其他的侯伯国,则是从开国勋贵和新勋贵中间,各自挑选了几个。
&esp;&esp;被选中的自然欣喜若狂,没被选中的尽管很失望,却也没有多说什么
&esp;&esp;只要大分封是真的,其他都好说。
&esp;&esp;接下来就是各种筹备,官吏配置、人口迁徙、物资分配等等。
&esp;&esp;整个朝廷都被调动,围绕这件事情忙作一团。
&esp;&esp;陈景恪也没落得清闲,虽然不需要他负责具体的事情,可是太多事情需要他参与讨论。
&esp;&esp;内阁日常会议他也要参与旁听。
&esp;&esp;除了政务,还要忙着蒸汽机的事情。
&esp;&esp;有朝廷支援,人员、物资等等在极短时间就配备完成。
&esp;&esp;但光有人和物资还不行,这么大的团队,管理方面就是个大问题。
&esp;&esp;甚至可以说,这个研究院的管理模式,直接影响着大明未来的研究机构设置。
&esp;&esp;陈景恪自然不敢掉以轻心。
&esp;&esp;从洛下书院抽调了精锐组成行政骨干,这些人都懂理科知识,至少不会出现外行指导内行的事情。
&esp;&esp;但光有骨干还不行,还需要一个可靠的领导人。
&esp;&esp;算学研究班倒是有这样的人才,但可惜那些人都无意这个位置。
&esp;&esp;人家在算学研究班干的正开心,数学方面的成就刷个不停,吃饱撑了才来制造业。
&esp;&esp;啥,你说青史留名?
&esp;&esp;那些人还真不稀罕。
&esp;&esp;他们仅凭数学成就,就已经注定要青史留名了。
&esp;&esp;后人学习数学知识
精彩书屋